分卷阅读150(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州。

书院同窗一下子离舒亶八丈远,面带异色:“你弹劾苏轼?”

年轻的舒亶当场懵了:“我没有啊!”

天可怜见,为什么要现在的我来承受这些?

【不过舒亶曾经单骑入西夏谈判,也很不错,人无完人嘛。按说苏轼有这样的祸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他自己太招仇恨了,年少成名好发议论,一张嘴不饶人。

比如早些年间他评价诸葛亮,说他“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把他和曹操看得差不多。虽然后来苏轼“幡然醒悟”,又夸诸葛亮是个神人,但嘴欠可见一斑了。】

二国。

刘备满脸忿忿:“苏轼懂什么天下之道,黄口小儿也对军师评头论足。”

诸葛亮笑得一脸宽和:“少年人总是张扬些,后面不是改了吗?”

刘备犹自不忿:“他怎么能将军师与曹贼相提并论?”

太侮辱人了!

另一边,曹操吹胡子瞪眼:“什么叫和我一样,谁仁义诈力杂用了?”

曹植:……

父亲,您心态真好”

第74章 念奴娇11

【新党的李定,因为不确定病逝的是否是自己的生母,所以没有以这个理由服丧,而是以侍奉父亲为名解官了,守了心孝。

但苏轼听说后,还是非常耿直地开喷了,说李定不孝。一顶帽子扣了下来,又借着苏轼的知名度大肆传开,李定也被弹劾,如此,两人又怎么可能不结怨?

这种私怨可能苏轼本人也不记得吧,但这一张嘴确实是给他招祸了。加上司马光退隐洛下,抓不到把柄,其他元老重臣又动不得,自然就盯上苏轼了。】

北宋。

不妨被水镜被提上一嘴的李定脸色黑了一瞬,苏轼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经他之口一说,无论事实如何,自己的名声便是污了。这样写着,先前得知自己后来做了御史中丞的好心情也没了。

“苏轼这一张嘴,真真是招人恨!”

不过经此一遭,苏轼的名声只会更盛吧!

算了。李定一甩袖子,被提到就是机缘,自己以后更谨言慎行一些吧!再清廉些,做些实事,他可不想后世之人再提到他,便说他是乌台诗案的祸首。

流芳百世的诱惑总是极大的,不知不觉间,有些人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宅邸。

司马光悠悠一叹:“唉,看来是我连累后进同仁了。”

客栈。

苏辙看向自己的兄长苏轼,欲言又止。苏轼摸了摸鼻子,也觉得有些尴尬。但是,他也不知道李定回去守孝了啊!不就是嘴快了些吗?他为自己叫屈。

【他们用的还是老方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个新人——沈括。】

宁国县。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