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馁相仍,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
唐中宗李显时期,神龙三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
这些皇帝在面对疫情时的反应速度就没有太宗那么精确了,造成的后果显然也不那么乐观了。
有道是“疫情便是战争”,既然是战争,那太宗皇帝自然便不在话下了。】
面对天幕这一次的夸赞,李世民心中郁闷极致,他一点儿也不想被夸,只希望上天对待大唐能够仁慈一些,若真的有责罚,那便朝他一人来吧。
【疫情这些都是后话了,大唐最早的疫情也要等到贞观十年。
距离贞观初年190年后,诗人白居易写下一首诗《七德歌》,里面便有画龙点睛的一句,“以心感人人心归”。
这便是太宗皇帝的心,克己爱民,正是因为他这颗柔软的心,感动了朝廷官员,感动了百姓,使得大唐不仅渡过了贞观初年的灾荒,更是在这其中锤炼出一批与他同样爱民如子的官员,大唐的整体社会道德提升,社会风气良好,这便是迈向贞观之治的重要一步。
《贞观政要》中,唐朝史臣吴兢对贞观初年的灾患做了最后的总结,“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由此可见百姓对大唐朝廷政权是多么信任,“其得民心是也~”】
民心……
李世民忍不住露出笑意,他想,若是天幕没有出现,自己按照原本既定的“玄武门之变”的轨迹走下去的话,那他上位后想必内心充满了危机感。
那这种危机感来源于他自身对于玄武门之变的不安,这种不安时刻提醒他自己要励精图治,只有交出一份完美的盛世答卷,或许后世人才不会批判他发动了政变,弑杀兄弟、逼迫君父退位。
正是如此,他才在居安思危中获得了民心。
天幕下关中的百姓忍不住喜极而泣,在经历了大灾大难之后,大唐尤在,关中尤在,他们百姓亦在,何其幸运能得如此啊!
【贞观初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天命给唐朝和东突厥共同降下了一道公平的考验。
贞观三年时间里,大唐灾害频繁,饥荒、大旱、霜冻,而东突厥境内气候反复无常,或是频频大雪,六畜多死,或是盛夏降霜、五日并出,赤气满野。
老天爷站在中立的立场,冷眼看着大唐、突厥是如何面对这场大自然的考验的。
太宗皇帝选择大赦天下,免除赋税、遣使赈灾……
而北方突厥,颉利可汗的政策就非常直接了,他选择向下,向他的子民压榨。
于是在两位君主高下立判的操作下,唐朝逐渐走出了灾害的影响,重整社会风气,并不断地秣马厉兵。
而东突厥则陷入了外部薛延陀的叛乱,并长久僵持不下,内部权贵百姓纷争不止,由此上天考验的结果已经日渐明朗了。】
第136章
【李世民不愧是一代雄主,天灾的到来,他迅速意识到这不仅是危机,更是一个绝妙的好机会。
贞观三年,当大唐逐渐走出了灾害的侵扰之后,李世民迅速派人前往突厥偷偷查探情况,果不其然,天灾的侵袭,国内政|权的动荡使得东突厥内外乱成了一锅粥。
突厥境内的各部铁勒纷纷揭竿而起,铁勒诸部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于等等十五个部族。其中最为强盛的便是薛延陀。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