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9(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二郎:“……”

愧不敢当。

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到安京城,出现在帝王的龙案上。

永和帝拍案而起,“好一个周凤青!屡出奇谋,实乃我大干之福!”

魏伦在旁边儿听得一惊,这评价,——实在是极高了。

永和帝颁布诏书,基本意思如下——

禹北灾情严重,朝廷现向全国一百四十府、一百九十二州、一千二百五十六县发出借粮票,凡愿意出借者,不但在五年内如数奉还全部粮食,且享受五年土地免税,借粮多者,其一名子孙在科举考试中可享优先录取权;若犯重罪,可适当减刑;

另,朝廷会颁发“积善之家”匾额,可悬挂于府门之上。

反之,朝廷有难,拥有土地万亩以上却拒不出借者,其子孙永不录用。

最后,借粮票发行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晚到没有。

与此同时大批盖有朝廷印章的借粮票发向全国各地,此票的正面内容不一,却字字感化人心,诸如:山川异域,与子同裳。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绵薄之力,积沙成塔。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

另,借粮票的反面是需各府衙根据实际情况书写的,诸如借粮数量,借粮日期,归还日期,享有权益等等。

一时间整个大干朝的豪绅富户都沸腾了,争走相告。

“听说了没,咱们南州府发放的借粮票只有千余数,一票难得。”

“怎么没听说,整个南州府都知道了,就冲这科举优先录取还有这光荣牌匾,谁不想弄一张,张兄衙门里有人,能否走动走动,帮兄弟弄一张?”

第114章

借粮票的最低限额为一千石粮食起步,最高五千石。大干朝的土地平均亩产粮食在两石左右。

换句话说,也就是家里的田产至少要有大几千甚至上万亩才可能借得出这么多余粮来,仅就这一个门槛已经把大部分人拒之门外。

其次各州府的借粮票配额有限,因此基本上都是各地有土地还得同时具备一定能量和关系的豪门大族才可能有资格参与进来。

徐府,徐庚坐在首位,下面一众自己人边喝着茶,边聊起周二郎搞得这个借粮票。

工部侍郎刘章开口道:“咱们陛下一下子就发出价值几百上千万石粮食的借粮票,这是连今年军饷的缺口也给算进去了。”

微顿,“虽说参考往年的税收,眼下这数量尚在可控范围内,可谁敢保证往后几年我大干朝就一定会风调雨顺?”

“谁又能保证其它省份不出现如禹北一样的情况?若是五年后朝廷无粮可还,无法兑现今天承诺,岂不是让朝廷失信与民?”

“刘侍郎多虑了,这法子既然是周大人提出来的,以周大人的聪明才智,想必早就预料到了这些,必定有其应对之策,我等静观其变就好。”户部的某位官员捋着一把小胡子,说风凉话。

“张大人此言差已,在下是怕周凤青付不起这个责任。”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