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之中的学子面露惊异之色,议论纷纷。
“这不就是书院发放膏火之政?”
“举诸生中有文行者与焉,课举业经艺外,兼课诗赋杂文,月凡再举,择优定额,月给膏火笔札以奖励之。[1]李兄,你今年获得了几次膏火?”
“在下不才,区区三次。不知王贤弟得奖几回?”
“侥幸比李兄多一回而已,说不定本月李兄就追上来了。”
学霸们在虚伪地谦虚,而学渣们在真实地拈酸。
“虚伪!哼,得意什么!”
“宋兄,你管他们怎么说呢。你要不先别抄旧日文章了。”
“是啊是啊,书院规定读书宜实事求是,无得草率,凡应课不得抄录陈文,违者罚除膏火一月[2]。你这都连着被罚了半年了!”
“我又不会写,不抄的话我能怎么办?”
这大概就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吧。
。
宋英宗时空。
夏姓富商坐在自家酒楼之中,看着大堂中宾客满座、人来人往的客流,得意地捻了捻胡子。
“还是老爷我的法子妙啊!”他洋洋自得道。
自从他自奖助学金一事中获得启发,第二日便捧了银两粮食和笔墨纸砚找上了城中的书院,成为了书院奖助学金的赞助人——要求是其署名为“夏家某某酒楼奖助学金”。
但凡书院考核优先者,皆可获得一笔奖学金,而家中贫困的学子也能获得助学金。
而在每次考核之后,夏家的酒楼里就会张贴出书院排行榜单,并展示优秀学子的课业文章。
这让他的酒楼一下子从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城最炙手可热的“仁善酒楼”。
读书人呼朋唤友来此聚会,带动了其他富商之流前来沾染文气、附庸风雅,而官老爷们也对他家的酒楼乃至他本人另眼相看,更不用说如今巷陌之间传颂的“夏大善人”之名更让他每日如何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了。
“这笔生意做得太值了!”
。
【“这个小妹妹家以前是贫困户,所以她读书都是有补贴的,我大学支教正好是去她们那里,就跟她熟悉了。
她们家五个孩子她排第四,家里父亲身体不好全靠母亲撑着,所以我之后每个月买点吃的用的送到她们学校。”
云青青没说她是拜托给了支教时认识的一位女老师,寄过去的要么是卫生巾这种女性必需品,要么就每天泡一杯牛奶、吃几个鸡蛋什么的,都要她每天去老师办公室吃完再走。
这些东西花费的钱都是她勤工俭学或是课外兼职赚出来的。
云青青不想以恶意来揣度一个困难的家庭,但她无法保证寄过去的钱会留在孩子手里而不是被父母拿过去补贴家用,也不能保证这些吃的不会分给她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只能用这种方式断绝那些不可控的可能。
所幸,小朋友健健康康地长大、读书,又在高考超常发挥,而公费生又让她的大学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
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1]选自《东城学舍记》;
[2]选自《龙潭书院学约》;
除了奖和罚,清代不少书院还会根据成绩的高低,来发放不同等级的膏火,这更接近于我们所理解的奖学金。
比如山西平遥超山书院规定:“从二月起至十一月止,每月十八日官课甄别一次,生员取超等六名,月给膏火银一两二钱;特等六名,给膏火银八钱;童生上取六名,月给膏火银一两;中取六名,月给膏火银六钱,以为定额。”考课奖赏膏火用以助学成为书院的定规。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