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6(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承制”。

“朕、朕……”

他惶然地想,朕是给大唐开了个坏头吗?大唐的帝位传承,竟如此鲜血淋漓吗?

在下一刻,他更是悚然一惊。

“既然所谓延续,那前人何如?”

他的承乾,是成了隐太子,还是下一个李世民?

唐高祖时空。

李渊后背一凉,他也是顷刻之间就已经想通了这所谓“玄武门继承制”的前因后果,唯一纠结的就是:“究竟是太子设局反被秦王所破,还是秦王做下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李渊回想了一下两个儿子平日的做派,突然觉得——

好像还是次子比较靠得住的样子?

宋仁宗时空。

欧阳修轻轻叹道:“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有唐一朝,节度使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以邀命于朝。……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1]”

宋太祖时空。

赵匡胤摇了摇头。

“唐朝后期,藩镇坐大,天下皆以兵强马壮者为尊,朕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既避免重蹈强枝弱干之覆辙,又善待有功之臣、不伤君臣和气。”

从云青青所在时空的史书来看,这番手段虽有缺陷,带来了后患,却也的的确确使大宋国祚三百余年,保证避免了大宋成为唐朝以降第六个短命的王朝。

【“积蓄了足够的势力,要起兵的话还缺少一个名正言顺的由头,于是安禄山打出了‘清君侧’的招牌,清的是谁呢?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

虽然说前面的李林甫是一代奸相,可他毕竟还能压得住那些节度使,后面上位的杨国忠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废物了,和他比起来,李林甫都能算能臣。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叛乱。只要朝廷反应够快,把杨国忠撤下去让叛军没了大义由头,或者是派人坚守顶住最初几波攻势,千里奔袭的叛军必然产生内乱,朝廷甚至能不战而胜。

可万万没想到,这场动乱比的并不是谁的战斗力更强,而是哪边的猪队友更多。”

云青青毫不客气地翻了个白眼。

“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又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在杨国忠的大力宣传下,前期的朝堂充斥着速胜的言论,轻敌的后果就是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一路烧杀抢掠直到洛阳,一千六百多里的路程,他只花了三十多天。

另一方面,唐玄宗又昏招频出,先是冤杀了死守潼关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又强逼接替守关、重病在身的哥舒翰出关迎敌,二十万大军直接闯进了敌军包围圈,只回来了八千人,潼关失陷,于是长安也面临失守,唐玄宗带着宠妃与部分皇子、亲信御驾亲逃,把国都送给了叛军,一夜之间,大唐盛世就变成了绝世的笑话。

当然,叛军那边也是不遑多让,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此时的民心还是向着唐王朝的,所以他的后院葡萄架接二连三地倒下,军心涣散、叛乱频发,令其攻势全乱。

而接下来,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父慈子孝的场景,一边弑父上位,一边分道登基,这场动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唐高宗时空。

武后安抚着李治剧烈起伏的胸口,听后者沉沉说道:“这孩子,日后劳你多加管教,若能掰过来就掰一掰,若不能,那便让他做个富贵闲人吧。”

武后眼神一暗,低低应承道:“遵旨。”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