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仁宗时空。
回想起入仕以来的种种遭遇,狄青久久无言。
虽然他承蒙天幸,声名传世得以入朝堂,但当他真的蒙受天恩,得领一军,世人想来风光无限,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如何步步艰辛、事事受制。
“也许当我身挟抗敌功勋,朝中或可高看我等武夫一眼吧。”
狄青自我安慰、自我欺骗道。
他清楚,身怀不世之功获得的绝不是赞誉,而会是猜忌与构陷,但他的满腔报国之情,总要有些臆想覆着,才不至于冷下去。
洛阳。
时任西京留守推官的蔡襄唏嘘不已:“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正如云青青所说,经史子集难道还教人算账计数、带兵打仗、水利农桑?如此情境,时人不觉荒谬吗?
“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
。
宋太祖时空。
赵匡胤心中一寒。
“篡位疑云?绝命毒师?”
他几乎是顷刻间就想到了这两个名词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赵光义!你敢!”
即使是之前他早已有了不好的预感,但也只以为是出了什么变故,或如那朱明燕王靖难夺侄帝位,或是他后来改了心意将大宝传给弟弟,没想到!
赵光义上位的背后既不是兄终弟及,也不是拥兵作乱,而是弑君疑云!
赵匡胤气得胸口闷痛,咬牙道:“来人,把那忘八端给朕押入宫来!”
。
汉武帝时空。
“因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坐大而如此抬举文人、打压武将,岂不是因噎废食?”
刘彻连连摇头。
“可用文人治国,但绝不能只用文人治国!
朝野内外,中。央边境各方都需要制衡,肆意打破平衡的结果必然埋下祸根!”
要他说,还是宋朝这些君王没用,压不住手下人,才会令天子被朝臣的意愿裹挟,别说换成本朝了,就是他父亲、大父甚至高祖皇帝,谁能容得下敢肆意左右圣意的朝臣?
今日你敢出头,明朝就能送你出殡!
薄昭点了个赞。
。
宋哲宗时空。
“顺其意则是英主圣明,损其利则是违逆祖宗之法。”赵煦冷笑道,“嘴上说着为国为民,心底想的却尽是功名利禄!”
他想起亲政之前的往事,仍不由心中郁郁。
“朕要追谥王公,令其配享先帝庙廷!”
那谥号为何?
自然是“文”了!
。
【“当然,武功不行,但宋朝的文治还是值得说道一下的。
农业繁荣、经济发展、教育昌盛,文化艺术领域也是攀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更有学者称赞‘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说到宋朝文治就不得不说科举,讲到科举就避不开1057年的一场科举考试了。
那一年,是北宋仁宗在位的第三十五年——嘉祐二年。
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之后,再无能与之相较的巨擎举起质朴自由、言之有物的古文运动的旗帜,在这一年之前,大行其道的是聱牙拮据、浮靡空虚的文风,朝堂对此不满已久,于是仁宗任命接过古文运动大旗的欧阳修担任本次考试的主考官,而这一考,就考出了一个千年科举龙虎榜!
这一科进士榜出了名将、能臣、宰相、文豪、思想家……从考官到学子,基本将北宋未来近五十年间的精英人才一网打尽,几近乎‘野无遗贤’!”】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