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时空的朱棣也是深有同感。
他只不过是稍稍透露出那么一点点,想迁都北平的想法,这群言官就奔走串联,最后竟然闹得想要叩御门朝天阙。
但他也不会放弃,哼!
【那么想办法打碎这些文官一块块的制约行不行呢?
我觉得,很难。
明初洪武、永乐两朝都是用武勋来制衡,效果还可以。但是up最近看到一句话,觉得说的很对。
“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但必须重复每三年一次的科举。”
开国和靖难,造就了一批勋贵,他们既有泼天功劳,又和皇帝深度绑定,自然能压文官一筹。可科举给了文官不断新生、造血的能力,而没有大规模开疆拓土的战事,武勋只会快速腐化,最后被文官圈养起来,跪着要饭。】
这句话,让朱元璋沉默了。
实在是振聋发聩!
没错,这才是根源。战争总要结束,可文官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武将勋贵又能坚持多久呢?
【这种圈养的结果就是,到了明末的时候,正常体系下明朝已经在制度上不再培养大兵团作战的武将了。
武官做到头,实职到明末就只有总兵了。总兵领兵多则万余,少则千余。如果只算能打的家丁,则总兵领兵多则千余,少则百余。也就是说,明朝对武官的培养,最多培养到团长,再高就不培养了。
如果你身为一个武将,而实力超过了总兵,那结果很可能像毛文龙一样被无缘无故的给砍了。
或者干脆像左良玉一样养寇自重,重到朝廷不敢轻易动你,那就算你赢了。
总兵之上的巡抚、经略、督师,那都是文官的活儿。像熊廷弼、孙传庭、卢象升这种真正文武双全的很少,大部分带兵文官都是怎么来的呢?
因为文人圈子里称赞某某\"通晓兵事\"。至于为啥通晓兵事,因为这他们平时聊天侃大山的时候就喜欢讨论军事,堪比老母猪带胸罩,一套又一套,说的人一愣一愣的,所以组织决定,就向皇帝推荐你来当这个经略/督师了!
我记得有个编剧就吐槽过,说他喜欢煤老板。为啥?因为煤老板最多让小蜜去当个女主女二,而不干涉创作,因为煤矿这东西让外行来指挥,是真的会出人命,所以煤老板他知道专业的事应该给转业的人干。
明末的文官,基本没这种意识,不知道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瞎指挥是会出人命的。
或者就算知道了,也因为党争、因为利益而无视了。
明末局势的败坏,他们真的贡献了很多。】
所以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狗东西敢把兵权都收到兵部去……
朱棣甩了甩手里的马鞭,又打了一个鞭花,
他才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而除了这些,文官还有一个大杀器来对抗皇帝——道德礼法。
封建时代,政权理论合法性的来源,在于什么地方?来自于天命,从天人感应到五德轮回道天命转移,都是在天命这个框架下。那天命为什么在你身上?因为你有德,所以有天命,所以你当皇帝。
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这个逻辑的根基,在于“德”。
虽然五代时期的安重荣喊出了:“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但是历史实践证明,兵强马壮可以打天下,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