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1(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天启朝的内阁首辅、东林党大佬叶向高就说过:“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内阁虽然能够通过各种票拟、草拟诏敕的方式影响皇帝决策,但说到底它的权力始终需要依附皇权,甚至在六部等外廷官员看来,内阁一开始代表的是内廷,是皇权,是皇帝管理他们这些官员的另类“通政司”。

这种冲突一直到嘉靖时期,靠着夏言、严嵩连续两个强势的内阁首辅,终于是“东风压倒西风”,把内阁置于六部之上,内阁才开始逐渐具有威严性,直到张居正时代,到达人生巅峰。】

【这也代表着清流路线逐步胜出,完全压倒了传统的履历地方浊流。翰林出身的官员自然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尤其庶吉士,成了第一等的“人上人”,傲视群雄,再也不是服侍皇帝的词臣了。】

朱元璋:……行,抖起来了。

【这种膨胀,其实再明朝中期的成化年间就有苗头了。】

【明朝宫廷在上元节有张灯、于鳌山燃放烟花的习俗,这是从永乐、宣德以来的老传统了,一始规模很大,花费确实比较多,毕竟新春佳节嘛,宫中的太后、皇帝、皇后、嫔妃们也都爱看热闹,顺便也让文武群臣、在京军民百姓一同观看,与民同乐。

于是成化三年的腊月,明宪宗也按照惯例准备张灯结彩、举办鳌山烟火。

元宵佳节,如此盛会,没有诗词歌赋吟咏一番大明盛世怎么行呢?于是就命令翰林院的学士们准备撰写几首应制诗词,到时候为新春助助兴。

不料此举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了!

经过永乐、宣德直至正统、景泰、天顺等几朝数十年的发展,内阁、翰林院的地位水涨船高,而作为未来储相的翰林学士们更是自视甚高,皆以未来宰辅自比。

我等堂堂储相,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可不是前代那些供皇家消遣的御用文人,什么写诗唱和、陪酒助兴、供奉文字可不是我们的该做的!

羞辱储相,简直big胆,皇帝也不行!

感到受了侮辱的翰林们愤而上疏,概不奉召。为首出头的是翰林编修章懋、黄仲昭等,慷慨激昂的给成化上奏章。】

啥玩意儿?

朱元璋和朱棣出现了同款疑惑。

宋濂刘伯温这些大儒文官也在心里暗暗纳闷:陛下让你作诗填词是给你脸,一旦获得赞许还能把诗词刊印下来,说不定就流传后世了。

怎么还给脸不要脸呢?

【奏疏很长,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首先是老套路,欲抑先扬,先夸一下皇帝张灯放烟花之举大概是为了讨两宫皇太后的欢心,虽然孝心还是可嘉的,但这种糜费巨大的玩乐之举并不值得提倡。

而且众所周知,两宫太后恭俭慈仁的德行闻名天下,怎么可能会以这种事为乐呢?

接着又指出现在天下不宁,各地战乱、灾害时有发生,朝廷财政吃紧,正是节衣缩食共度艰难的时候,两宫皇太后也应当与天下同忧。

然后话锋一转,悲愤得说道:“陛下你不该这么侮辱我们啊,我们职责是“论思代言”,是给教坊致辞的宋祁、苏轼之流能比的嘛?写这些玩意儿不仅是对陛下您不敬,也是自取其辱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