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3(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是最正式的赋税来源。但是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至少在汉初这段时间,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田税,而是人头税。田税只占甚至不到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里固然有汉初轻徭薄赋,税定在三十税一的原因。

但是更重要的是,田税的收取需要大量的行政成本。】

【田税的征收依据,是每户人家的田亩数。但封建时代谁的田最多?那必然就是各种宗亲贵族,以及官僚团体。而实际出面征收田税的,不是这些官僚本人,就是他们下属的小吏。

都是自家人,这怎么好意思铁面无私的下狠手?

再者,账面记载的每户田亩信息是一回事,实际到田里耕种收获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有的田地形状奇怪,丈量测算不一定准确。

这些都给征收田税造成了大量的难度。想要收到这个钱,就需要大量的行政成本。】

朱元璋也在寻思,他小时因看管了贪鄙恶吏,所以不愿意让朝廷官府过多打扰民间乡里,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行不通。皇权不下乡的后果就是基层被别人把持,统治不稳。

那怎么办?

【顺便吐槽一句,有明一代是我见过的刮地皮能力最差的王朝。往前的宋朝,得利的是官僚士大夫,其他的商人、家里没官的中小地主、手工匠人和自耕农都被平等剥削。

w?a?n?g?阯?F?a?布?y?e??????????e?n?2??????????????ò??

往后的带清,把压垮明末的辽饷堂而皇之的加到正税里,可谓是刮地三尺,供整个上层阶级瓜分。

只有你明,尤其晚明,征一分税,老百姓要交十分,皇帝却只能得到八厘。两头没钱,富了中间,皇家被士绅给抛弃了可还行。

可见明朝的行政成本有多高,运转体系有多差。】

朱元璋:……

可恶,又被骂了。

感觉自从他登基,仙子就没怎么表扬过他。

想到这里,他眼神不善的盯着刘伯温。自从天幕说了废除丞相与胡惟庸之事后,他就没再提拔这个原本的李善长继承人了。

淮西勋贵与浙东文官的斗争依旧很激烈,但朱元璋作为一个帝王,还是很乐此不疲的在其中做调节。

废除丞相后,他将唐宋群相制与天幕所言内阁做了结合与改进,将内阁设置成正式的内朝机构。

但内阁中却不分什么首辅次辅,大家加了大学士的衔,都是一样的“参知政事”,只有议政权。

现在刘伯温就是他的内阁大学士。

刘伯温仍然低着头,好像完全感受不到陛下的目光。

【咳咳,up恨铁不成钢,跑题了。

刚刚说的都是中古之后了,在西汉这个时间点,大家还没有脱离春秋战国的风俗习惯没多久,自然没有“公务员队伍要廉洁”这种政治正确的认知共识。

所以,汉文帝看了看税收比例和构成,为了不打扰百姓,干脆有十几年的时间不收田税,只收人头税。

毕竟田亩不好搞,但是每户都多少人比较好查,豪强能隐匿的人口也有限。

但是,这也埋下了隐患。】

【汉承秦制,也是以二十级军功爵来分田筹功。但是吧,人家秦朝是先搞了均田制再搞军功授田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是老秦人,就都能得到一块保障生存的生活田,然后再靠军功得到更多的田地,更好的生活。

有人问田地不够分怎么办?

诶,商鞅有补丁。核心思想就是降低袭爵,也就是说假如父亲靠军功得到了一百亩地,那么他死了之后他得儿子要降两等承袭爵位,只能得到五十亩,剩下那五十亩会被朝廷收走,分给新的有军功之人。

但是汉朝没有这个补丁,所以自然也没有搞均田制。汉初有资格分到田地的就是皇室、各个诸侯国大王,再就是二十级军功爵那些人。

并且为了尽快稳定局势,汉朝只没收了复活的六国贵族土地,对于秦朝时大大小小的地主家私有土地都是予以承认的。】

额……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