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他的年纪还很小,却生在这乱世,亦长在这乱世,记忆中,尽是社稷飘摇、家国沦丧的无尽烽火。

李自成罹难九宫山时,只有三十九岁。

李来亨当时还是一个伏在爷爷膝上玩耍的幼童,被大顺军的忠心将士拼死送了出去。

后来,义父李过、舅爷高一功带着他转战四方,却先后战死。

李来亨奋战出重围,来到茅麓山开辟根据地,聚众十万,屯田自给。

他也曾见过当年抗清的辉煌盛景。

形势最明朗的时候,李定国光复西南桂湘,连诛满清两王,郑成功坐镇东南海域,舳舻千里,战旗蔽日,大举北伐至南京城外。

李来亨也带着夔东十三家配合他们出击,一路势如破竹,逼近重庆。

三军齐出,收复半壁江山已然在望。

然而,那样的璀璨,已是最后的昙花一现。

随着李定国被叛徒孙可望降清出卖,机密尽泄,局势孤危,不得已转战千里,血战磨盘山,直至在忧患中病死,死前留下遗言:“宁死荒外,勿降也!”

郑成功先遇飓风毁船,水师折损惨重,后因清兵援军尽数集合,势单力孤,鏖战之后兵败退回厦门。后来,为了开辟新的海外抗清根据地,转向台湾岛,数月后亦病逝。

李来亨在重庆城外,被己方战友谭诣反水背刺,为封侯的高官厚禄而投降清廷,最终一败涂地,大好局势尽皆毁于一旦。

英杰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

这,并不是一夕之间慷慨就义的过程。

而是在漫长的二十年南明岁月中,曾有过无数次的挣扎、无数次的抗争,无数次的风刀霜剑、腥风血雨,险死生还,却还摇晃着爬起,继续提刀杀向前路。

无数次希望升起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最终碎裂,只留下无尽的惨痛。

如此,叫人怎能不恨?叫人意怎能平?

李来亨虽然年纪最小,却是所有抗清将领中活到最后的人,亲眼见证了所有抗清盛举的兴起和毁灭。

见它星星之火勃然生发,见它燎原之势遍插军旗,见它剑势如虹气吞万里,见它轰然倾塌满地残红。

所有人都逝去了。

而他,成了那个废墟之上,对着最后一缕残余的风中劫火、灰后余烬,失声恸哭,还想着再将余灰捞起,重新补天裂的人。

这样的日子,李来亨过了整整两年。

在郑成功和李定国相继去世后,他明知自己孤立无援,已陷入绝境,不会再有人来救自己,外面的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地,却还想要试一试。

他反攻过、突围过,也曾重创过清军,取得过几场胜利。

但一切的一切,其实在兵败重庆城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这两年,他便如同一艘缓慢滑入深海的孤舟,看着自己不住下沉,所有的尝试都终究成空,炽热的心火也终于一点一点被冷雨熄灭。

如今,便是最后的时刻。

冲天的火焰中,李来亨的话语一字一句清晰地响起,仿佛沉重的钟声,一声声敲打在心上。

“忠贞侯,您知道吗——李晋王去世之后,有人为他写悼词:说「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华夏魂随大王去,怒江水共彩云飞」,又说,「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多少年了,五丈原的明灯还在风前明灭,朱仙镇外的汴梁城郭已然在望。

他手中的枪尖垂落,站在风里轻轻地说:“二位先贤没能实现夙愿,光复河山,而我辈亦然。”

“我们难道是不想吗?是已然无力回天。”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