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9(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叛军所过之处,往往掳掠一净,殆无孑余,「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

他说到这里,眼睫轻轻垂落,俊秀面容上布满了黯然,想起当年所见的一幕幕景象,长叹了一声。

正因为起自布衣,亲眼见过世间的诸多流离疾苦,能够忧民所忧,深怀民瘼,所以才能成为千古明君。

只是,有些创伤,还能够在战后竭力弥补;

而有些创伤,让人痛彻心扉,却已回天无力。

陈蒨又道:“梁武帝、太子萧纲与兰陵萧氏诸子弟,皆是青史留名的文豪,雅号书籍,聚尽天下珍藏。后来侯景攻破台城,洗劫梁宫,将数百橱藏书典籍焚烧殆尽。”

“此后的江陵焚书,更是一把火烧尽了所有藏书,两次遭劫,前后共计焚书数十万卷。”

数十万卷书,这是何等庞大的一个数字。

梁朝皇室极尽所能聚书收集,从先秦到南梁,大几百年的典藏都在这里。

唐朝开元年间藏书量巨大大,所著录者,也不过仅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已。

而且,梁朝是没有印刷术的,所有书籍的流传全部是手抄本。

这就导致焚烧的数十万卷书有许多都是孤本珍籍,一旦被焚,就永远地灰飞烟灭,后世人再也看不到了。

此乃一场彻头彻尾的文化浩劫。

整个灿烂辉煌的中古时代文明,都在台城的冲天烈火中付之一炬,尽数同陨落的南梁帝国陪葬。

当然。

在侯景之乱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悲凉壮烈的事迹。

护军韦粲,是梁朝开国名将韦睿的孙子,满门一百多人俱战死,三世为将,终于此灭。

临川太守陈昕,是陈庆之的幼子,当年曾随父北伐,白袍兵所向无前,号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因为队友出卖,被侯景俘获,押至城下要其劝降守军,宁死不从,于是被乱箭斩杀。

江氏三子,本为参军末职,却在城池危难之际组织流民迎敌,捐躯殉节,赴死如归。

就像多年之后血战江阴、抗击鞑虏的九品小典史阎应元,英风劲气,传唱千古。

可是,英雄们的牺牲,不过是徒然流血又流泪,愈发显出这场灾难的动荡与残酷。

它本可以扼杀在萌芽中,不应该到来。

……

沈约怔然良久,未曾想到自己死后竟然发生了如此多的事。

他是梁朝的开国元勋,一力定策这天下,方有来之不易的盛世。

可这盛世却太短暂,也太仓促,如昙花一现。

他的目光特别停留在史书上的一行字,侯景之乱后,“百济使至,见城邑丘墟,于端门外号泣,行路见者莫不洒泪。”

就连不相干的外国使者,见到城池残破,满目废墟,大异于从前来时,都免不了失声痛哭,甚至因此被侯景杀害。

何况亲历者?

史书上的一行大乱记载,是多少人浸没了血泪的一生啊。

非将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山河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