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0(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姜凌示意李振良切换幻灯片。

以晏市地图为底板,用红笔将作案地点标记出来。

“从案发现场来看,案件发生在城市及其周边相对偏僻的地方。受害者活动区域虽有不同,但都在城市范围内,因此可以推测凶手可能就在这个城市居住,对城市比较熟悉。”

这个结论是范威他们在调查后给出的推断,姜凌也觉得没有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凶手作案既需要熟悉现场环境,又害怕被熟人发现,因此他会选择相对方便的地方作案。”

李振良与刘浩然交换了一个眼神。

这话他俩熟啊。

自行车铃铛案里,姜凌就曾经这么说过。

姜凌拿起准备好的教鞭,指向那三个标红的地点:“这样一来,会以凶手的住所为圆心,以能够到达的最远距离为半径,形成一个心理边界。经验显示,这个边界半径一般为五百米左右。”

一大队的刑警明显比李振良、刘浩然他们高出一个级别,一点就通。

范威立刻走上讲台,仔细观察地图。

他指挥手下拿出地图,以案发地为中心,画出三个直径五百米的圆圈。

半晌,他指着三个圆圈包围的中心区域大声道:“三角形!看到了没?案发点以这个地方为中心,呈现三角形布局。这是城东的老城区,北面、东面多山,山上产茶,聚集了十几个茶厂。”

他的手下也很兴奋:“对,我调查的时候走访过那里。听说以前茶厂效益不错,但这几年不行了,倒闭了好几家。那里归属茶园路派出所,下岗工人多,治安较为混乱。”

姜凌没想到自己只不过指点了两句,这帮子刑警便立即抓住了重点。她真的很欣慰,笑着说:“没错,凶手住所大概率就在这个区域,可以进行重点排查。”

范威没想到姜凌三下五除二,就这么把调查范围给缩小到了茶园路这一带。

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的欢喜,瞪着个大眼睛,牢牢地盯着姜凌,催促道:“姜老师,赶紧,赶紧定脸谱。”

姜凌冲李振良做了个手势。

李振良立刻切换了幻灯片。

幻灯片上是手绘的一张表格,列出了心理画像的主要特征。

姜凌道:“好,现在我们来定脸谱。”

她目光似电,扫过全场,所有人都心中一震,挺胸抬头,坐得笔直。

姜凌:“第一,性别。”

范威立即接话:“绝对是男性。勒毙需要一定的体力,女人没那么大力气。而且相对女性而言,男性更容易实施这种暴力犯罪。”

姜凌:“第二,年龄。”

范威思考片刻,没有说话。

郑瑜站起身,大声道:“可能在30到4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可能受到下岗潮冲击较大,从而产生极端心理。”

话题又回到下岗职工上来了。

姜凌有心提点郑瑜,刚才之所以制止她发言便是要在这里给她足够的时间,充分展示。

姜凌问:“为什么是下岗职工?”

郑瑜平时在一大队没有表现的机会,这次难得姜凌给了机会,立刻朗声回答。

“受害人与凶手并不认识,仅只简单接触很难了解到受害人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但有一点是他们共同拥有,并且能够一眼就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