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3(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泄和模仿,缺乏成年混混涂鸦中常见的帮派符号、特定标记或者更复杂的图案。它传递的情绪是愤怒、破坏,但手法是笨拙的,甚至是‘好玩’的尝试。”

接着,她指向喷漆高度的照片:“技术员提到喷漆高度普遍偏低。测量数据显示, 主要污染区域集中在离地0.8米到1.5米之间,这符合什么人群的身高操作范围?”

“青少年!”姜凌心中早有答案。

“没错。”应璇玑教授赞许地看了姜凌一眼, 继续分析,“再看这个被踩扁的打火机,小浣熊图案,廉价, 常见于校园周边小卖部,是很多中学生抽烟或觉得好玩会买的东西。还有那些撕碎的彩色贴纸碎片, 初步拼凑, 像是某种动漫人物或校园流行贴纸的残片。”

她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蒙面,恰恰说明了作案者对自身身份的在意和恐惧——他们害怕被认出来!结合喷漆的幼稚、高度的限制、遗落的典型青少年物品, 以及这种纯粹破坏发泄、模仿性强、而非图利的动机……”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抛出综合分析结论:

“从犯罪心理出发进行分析, 这起恶性案件的作案者,极大概率不是社会混混,而是一群在校的青少年,年龄范围应在14至18岁之间, 部分可能已经辍学。他们来自同一所学校或邻近学校,关系密切,小团体。”

“刚才赵队提到,他们的蒙面行为类似港台警匪片中的抢劫犯。可能受暴力影视刺激,他们的作案带有强烈的情绪宣泄色彩和模仿性,群体行为放大了破坏力。从喷漆内容以及重伤老张头的行为判断,小团体成员的个性各异,有的人性格比较压抑、有的比较直接,有人则更具攻击性和煽动性。”

会议室里瞬间鸦雀无声。

青少年?中学生?这和他们之前的判断完全背道而驰。

砸毁文物、重伤老人!现在的娃娃们就敢搞犯罪团伙,实施暴力犯罪了?

虽然有些不信,但应璇玑教授的分析条理清晰,令人无法反驳。

半晌,赵刚大队长瞪大了眼睛,猛地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那些涂鸦、那打火机、那身高,真是见鬼了,竟然是学生娃!难怪我们先前排查了一圈也没找到嫌疑人。”

到底是一线刑侦人员,一点就通,赵刚立刻布置任务:“立刻调整方向!重点排查市一中、二中、三中,还有附近的职高。查一查最近有没有学生行为异常、小团体活动频繁、接触过大量港台暴力片的,重点查一查附近的录像厅。还有,学校附近卖喷漆和小浣熊打火机的小卖部!”

有了侦查方向,警方如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目标从鱼龙混杂的社会面,精准地聚焦到了中学校园里。

清源市警方的侦查效率还是很高的。

仅仅两天,五名嫌疑人被锁定并迅速控制,名单就摆在姜凌面前。

主犯陈栋,17岁,清源市第三中学高二学生,平时看着挺老实,成绩中不溜秋,但是下手最狠。

周晓阳,16岁,和陈栋同班,年级前十的优等生,和陈栋关系很好。

王强,16岁,原市三中学生,辍学后混迹社会,混迹街头,偷鸡摸狗是常事。

李伟,15岁,三中初三学生,出了名的胆小内向。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