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死盯着屏幕,手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着,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另一边,姜凌与画像小组坐在孙薇的证件照被放大, 贴在白板上。
同时,她各科近乎满分的成绩单、高中三年借书记录、以及郑瑜补充的详细现场报告和走访情况,依次铺开来。
姜凌站在白板前,目光沉静,声音清晰有力,压住了机房的所有声响。
“孙薇的失踪,书包、资料消失,无声无息,有点像是有准备离开,也就是离家出走的特性。可是,桌面擦拭痕迹、日记中绝望的泪痕、呼救字句,却又显示出非自愿的迹象,很矛盾,对吧?”
心理画像小组成员这几年对犯罪心理研究十分透彻,认真查看过孙薇的所有调查资料之后,开始各抒己见。
李振良:“嗯,的确很矛盾。可能是非自愿的离家出走,也就是被诱骗离家。”
刘浩然非常认可李振良的判断:“对,这是一种非典型的绑架。孙薇是个乖孩子、好学生,今年才18岁,乖孩子的内心也会有叛逆的可能。她平时阅读的书目里以文学类为主,包括《少年维特之烦恼》、《安娜·卡列尼娜》、杜拉斯、村上春树……这些书的主题几乎都是指向情感孤寂与逃离束缚,极有可能,她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离家出走,然后被人控制。”
周伟的语气很急切:“浩然没有说错,受害者可能身处某种特殊的、危险的控制关系之中!我们必须早一点找到那个控制她的人,否则她会有生命危险。”
18岁的少女,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纪,失踪的孙薇可能会被拐卖,可能会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某些变态折磨、虐待,甚至……杀害。
目前线索有限,对方的犯罪动机可能性太多。
可能是为了性剥削与满足。嫌疑人利用少女的情感依赖和孤立无援,逐步突破其身体界限,将性行为作为“爱”的证明或“服从”的要求。
可能是权力与控制欲。嫌疑人可能并非单纯追求性满足,而是沉醉于完全掌控另一个人的精神、情感和行为的权力感。摧毁一个优秀、纯洁的少女的独立意志,将其塑造成完全依赖、服从的“玩偶”,能给他带来巨大的病态满足。
可能是情感寄托与占有欲。嫌疑人可能存在严重的情感缺陷,比如孤独、自卑、无法建立正常亲密关系。他们将少女视为“完美伴侣”或“精神寄托”,通过诱拐和操控来实现病态的“完全占有”,满足其扭曲的情感需求。他们视被害人为“私有财产”。
可能是为了经济利益。通过绑架勒索赎金,或者强迫其从事非法活动牟利,或将孙薇贩卖给他人。
可能是报复与社会发泄。嫌疑人可能与孙薇的家庭存在某种仇怨,比如经济纠纷、职场矛盾、个人恩怨等,诱拐孙薇是为了报复其父母,使其痛苦。甚至,嫌疑人对社会、特定群体,比如像孙薇这样的优等生心怀怨恨,想办法诱拐并摧毁,作为对社会不公或个人失败的发泄。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满足特定幻想或仪式。这种犯罪动机目前国内比较罕见,但更危险。嫌疑人可能有特殊的性幻想、宗教信仰或偏执信念,需要特定类型的少女,比如纯洁、学生、特定外貌等,来满足其仪式或幻想。诱拐是实施幻想的关键一步。
六种犯罪动机的存在,让三定侦查法变成十分复杂。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