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6(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些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嘲讽有多可笑。

报告进行到40分钟时,顾玺停下,看向台下:“现在可以提问。”

会场沉默了片刻,随后,中科院院士周远率先举起手:“顾先生,你提出的磁约束装置,在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如何?我们团队之前做过类似实验,温度波动超过0.5K就会出现约束失效。”

“周院士。”顾玺调出一组数据曲线:“我们在装置外层增加了三层绝热层,采用的是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实验中温度波动可以控制在0.12K以内,这是连续72小时的监测数据。”

周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点了点头:“很好,这个思路值得深入研究。”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顾玺对每个问题都应对自如。

从理论推导到实验细节,再到未来的应用前景,条理清晰,数据详实。

那些原本带着质疑的科研人员,渐渐收起了轻视,开始认真记录他的观点,甚至有人当场提出要合作开展后续研究。

当报告结束,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韩漓站在会场后排,看着被众人围绕的顾玺,眼眶微微发热。

顾玺为了这几项反物质研究,在实验室熬了无数个通宵。

如今,终于在属于他的舞台上,打破了所有人的偏见。

韩漓推着顾玺离开讲台,轻声问:“累吗?”

“还好。”顾玺笑了笑,眼底有了一丝期待:“接下来,该谈国家经费的事了。”

这时,周远院士走过来,对顾玺说:“顾先生,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关于独立研究所的经费申请,我会全力支持。”

张教授也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歉意:“顾先生,之前是我失礼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和你合作。”

顾玺点头:“学术研究需要交流合作,我很期待。”

那场全国科学研讨会后,顾玺凭借关于《反物质与核聚变》领域的科研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最高科学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议,获得了数额惊人的国家级专项科研经费。

顾玺仍旧在前世的地址上,建立了以他个人名义命名的“顾玺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之初,规模尚小,但核心团队的阵容却堪称梦幻。

在各自领域已崭露头角、甚至独当一面的柏瑾之(电子信息与网络安全)、宁一帆(天体物理)、曾庭轩(材料科学)、韦乐言(航天动力)以及夏清秀(计算数学与模型构建)。

好友们毫不犹豫放弃了其他研究院优厚的条件,齐聚于此,加入顾玺的研究所。

第117章

顾玺研究所的门牌挂上墙面第三日, 顾玺便在全员会议上抛出了第一个项目——《反氢原子量产技术》。

会议室里,七张年轻却写满专业的脸庞上,瞬间布满了震惊与疑惑。

“反氢原子?”曾庭轩推了推眼镜, 皱眉:“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实现单次捕获已属顶尖, 量产更是被学界判定为至少十年内难以突破的壁垒。”

他深耕低温物理领域多年,比谁都清楚这项技术的难度, 低温环境控制、反粒子精准捕获、电荷中和稳定,每一步都是横亘在科研路上的巨石。

顾玺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技术路线图,自信道:“十年是别人的期限, 不是我们的。”

前世,顾玺和团队花了三年左右, 就找到了反氢原子量产的关键突破口。

对这项技术, 顾玺了然于心,这次连一年都不用。

韩漓:“我支持顾玺。”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