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名望的文人也歇了来投奔朱元璋的心了。
看看正常王朝的文官配制。六部光是一把手尚书二把手侍郎,加一起都有十二个。他们这帮朱元璋麾下能承担重任的文人,连六部的尚书侍郎都凑不齐,更别说尚书和侍郎下面还有干活的人。
以往朝代的文官还需要争权夺利,划分地域和师门搞什么党同伐异。现在朱元璋麾下文官就算勾心斗角也仅限于日常斗嘴。不是他们没有文人内斗的传统,实在是太累了,斗不起来。
宋濂和刘基相隔千里同时仰天长叹。他们写了那么多封信,就没有一个和他们学识能耐差不多的师门友人回应一下吗?
你们再不回应,等主公当上皇帝,让你们后悔去吧!
宋濂和刘基痛苦地在百忙之中为朱元璋起草诏书和政令,看得随行武将同情不已。
他们却不知道,朱元璋现在正讨论一个邪恶的计划。
“文官确实是太少了。我看常遇春当文官当得挺好,其他人应该也有这个潜质。”朱元璋双手交合,放在下巴处,“花云镇守应天的时候就做的不错。只要他们识字,其实大部分事都能处理好。”
已经忙疯了的三个文官纷纷点头。
李善长睁眼说瞎话:“古时哪有什么文官武将的区别?武将可治民,文官可带兵,本就是一体。”
季仁寿从古籍中找根据:“周时贵族皆是军功封爵,文官也一样。汉时朝廷文官也多有爵位在身,都立下过军功。”
朱升试图从展望未来中说服朱元璋也说服自己:“主公麾下将领将来在主公立国称帝后,都是勋贵高官,都需要主镇一方。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将来没仗打了,勋贵无所事事定会滋扰百姓。主公定是要好好教导他们才行。”
朱升越说越觉得有道理。
可不是吗!这群大字不识的大老粗们没仗打之后,说不准会变成大号混混!一定要让他们读书明志!
朱元璋非常赞同。他决定轮流让武将们来应天陪他识字读书,处理庶务。
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头一回做官,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嘛。先从本就识字的武将开始培养!
李善长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不会在大明朝建立之前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他放松地笑道:“主公,我听标儿说,燕乾燕将军家中其实是耕读世家?祖上是龙图学士?如燕将军这等投笔从戎的武将应该不少。主公何不筛选一下武将的出身和家世,让他们退伍从文?即便他们想继续打仗,也可学常将军啊。”
常将军的“模式”非常成功,李善长非常有信心。
朱元璋点头:“燕乾、花云、康茂才三人都处理过庶务,能将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可以转为文职。我义子李文忠、朱文正、陈英读书也很厉害,为标儿一手教导。他们可以身兼文官之职。”
三位大文人齐齐道:“主公,请立刻下令!”
朱元璋立刻下令,李文忠、朱文正、陈英身上多了一个文官职位,给他们安排的文官被调到了急需文官的地方。
李文忠、朱文正和陈英看到朱元璋的亲笔书信,都露出了茫然的神色。
什么叫做“既然你们识字,那你们自己当文官,文武配合更默契”?我们就算识字、就算能当文官,但我们只有一个人,分身乏术啊!
李文忠:“我去,义父,舅舅,你……我……我要不要装病?”
朱文正:“累了,毁灭吧,我这就反了四叔,让标儿当主公。”
陈英叹了口气,老老实实和知府做工作交接,询问知府的工作该如何做。
朱元璋看了一眼三位义子的回信,特别是朱文正那言辞激烈的抱怨,默默将回信丢到了炭盆里。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