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02(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身独自投靠朱元璋。到了大明建国的时候,即使他不是屯田元帅,历史上功劳也仅次于李善长和徐达,越过一众朱元璋的老乡成为朱元璋的心腹,靠的可不只是打仗厉害。

当初朱元璋下定决心杀邵荣,常遇春的劝说就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所以如何以言语杀人,常遇春真的很擅长。他读过书后,能够引经据典,对此就更擅长。

常遇春先质疑郑士利道德,然后质疑郑士利的忠诚,最后他含泪俯身和郑士利并排跪着,质问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为什么运输路途中能少这么多?

郑士利一脸正气凌然,身份地位比他高得让他仰望的鄂国公常遇春却伏在地上哭得泣不成声。

“臣在山西屯田,一石粮,一石粮是一亩地辛辛苦苦耕种一年的产出。臣也运粮,粮怎么几百石几百石少的?几百石,那就是几百亩地一年的产出。”

常遇春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形象全无。

“几百亩地,一个村就几百亩地。那是一个村子的一年的收成,能活一个村子的人!陛下!臣是个粗人,臣也没在元朝当过官,不知道什么元朝官场人人皆知的潜规则,臣只是心疼消失的粮食啊!”

常遇春哭得凄惨,和常遇春共事的同僚将领脸上有的愤怒,有的悲伤。

打仗的时候,他们这群武将死死压着那群文臣,文臣们见他们都得点头哈腰。

大明建立后,朝堂上讲规矩,要看口才。他们说不赢辩不赢,甚至听不懂文臣们含沙射影说的什么话。在朝堂上渐渐没有了话语权,只有少数几个武将勉强能够跟上朝议。

常遇春是其中之一。常遇春不常回南京,即使已经是鄂国公仍旧奔波于各处荒野屯田分田每次回朝,常遇春都能在朝堂上引经据典,以文臣的身份,代表武将说出武将嘴笨说不出的话。

他们都很敬佩常遇春,敬佩常遇春的勇猛,敬佩常遇春不慕名利仍旧在四处为百姓奔波,敬佩常遇春和他们一样原本是文盲现在却能和文臣们辩得有来有往。

现在鄂国公常遇春却伏在地上,泣不成声。

他身边的“草民”跪得笔直,神色凌然,好像有罪的是鄂国公,不是他。

武将们心中怎么能不难受?

他们完全不明白。他们当百姓的时候,官员都比百姓厉害。百姓见到一个小官,也要战战兢兢。

为什么一介草民,能和鄂国公并排跪在地上,还让鄂国公哭成这样?

文臣们都说这是民心的体现,是官民一心的体现,是皇帝善于纳谏的体现,是明君的体现。

可他们以前怎么完全没有见过这种事?

别说武将们,出身低微、不懂什么元朝官场其他朝代官场潜规则的文臣也不懂。

事情怎么就到了这一步?

“鄂国公请起。”朱元璋等常遇春说完之后,让人把常遇春扶起来,在朝会上替常遇春洗脸整理衣冠。

朝臣们沉默又恐惧地看着一脸平静的朱元璋。

如果朱元璋发怒,他们还敢再次辩驳。但朱元璋神情过于平静,一句话也不说,他们心里就有些慌了。

因为朱元璋此前这副表情的时候,南京朝堂可是血流成河啊!

朱元璋手从桌子上放下来,坐直身体,淡漠的眼神扫视了一眼群臣,然后视线落在郑士利身上:“照你这么说,朕应该先彻查,为何朝中官员运粮核对必有错漏?”

郑士利恐惧:“陛下!路途遥远……”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