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你们是来讨教,还是来找茬?
文人的友谊就是吵出来的,朱标十分同情地看了孔佑一眼,拉着燕乾离开了。
“希望孔佑能承受得住第二次打击。”朱标道。
刘琏、宋璲和朱同的本事可不小,放眼整个大明,就是没有他的教导,也是能直接被他爹授官的水平。
孔佑虽也算个人才,但比起这三人太过稚嫩,就算在擅长的四书五经上,也会被打击得体无完肤吧。
可怜。
“标儿,你让他学习之余给你当文吏吗?”燕乾问道。
朱标摇头:“让他去公学。他不会缺当官的经验,他缺少的是贴近百姓的机会。孔子周游列国,眼中看到的都是真正的民生。现在的孔家太高高在上了。”
燕乾道:“好,我去安排。”
朱标道:“这个我会让其他人安排,燕叔叔,我有其他事交给你。他们终于做出了一台能在地上行走的机械,是时候开发东北了。我希望你能去东北屯田。”
现在东北还是蛮荒之地,人烟稀少。若要开垦,最适合的是军屯,也就是后世的“兵团农场”。
后世没有人不知道东北的黑土地有多肥沃,所以现代很多人不种田的人都疑惑为什么东北直到近现代才开发。
朱标穿越后实地考察,才知道不是古代人无知,放着大好的土地不开垦,而是没有这个能力。
以华夏人民的种田本事,山尖上都能给你种上东西,住在东北的人,怎么可能不种田?东北田地少,问题就出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它们太肥沃了。
见过黑土地的人就知道,黑土地因为过于肥沃,所以泥土十分黏稠,仿佛混着油脂一样。这样的泥土,别说人力,连畜力都很难开垦。
从华夏文明起源就可以看出,种植业最先兴起的地方都是土壤较为松散,可以人力轻松翻动的地方,比如黄土地。
随着铁器和耕牛出现,百姓们能种植的地域也逐渐扩展,从南到北,现在连云贵也已经被开垦成了良田。
东北不仅土壤质地十分黏稠,还因为太过寒冷,一年只能收获一次。如果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开垦,农民费尽心力种出的粮食还不够他们的口粮。东北森林资源丰富,种田还不如渔猎。
即使是现代,东北产粮地也基本靠大农场,是几个产粮地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因为这个原因,朱标没有告诉他爹去开发东北,只是维持原状。
现在,开发东北的时机终于来到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在女子科学院的理论支撑下,工匠们终于克服了难关,将燕肃的图纸和内燃机结合了起来,做出了第一台大型机械车。
拖拉机出现。
第208章 民意运用釜底抽薪
朱标原本以为,内燃机终于研制成功后,会先制作一辆小汽车给他开。
没想到,第一辆可以勉强量产的内燃机车居然那么大。
不过仔细一想,这才正常。现在没有机床,小零件需要精密的手工艺,非常难制作。历史中许多机械都是先弄出一个笨重的大个子,然后逐渐缩小。
因为橡胶要下一次返航才能运来,工匠们绞尽脑汁,给大个子机械车弄了个履带。
朱标看到成品的时候,脑袋里一下子蹦出“五对负重轮”。
不过听说二战时,很多装甲车、坦克,都是用拖拉机改的。或许这还真能改成“五对负重轮”。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