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添乱,祖宗留下的好牌,翻开竟然连个花色都没有,废得彻彻底底。
人王气不顺,对庸侯无比失望。可再失望也不能不管。
正如北安侯之言,庸侯是王室血脉,再稀薄也不能否认。如今落得如此下场,稍不留神就会灭国,人王不能不理。
慎重思量之后,人王给北安侯下旨,暂将庸侯一行留下,严令其反省。他会尽快派人前往庸国,尽可能安抚国人情绪,使其愿意迎回国君。
人王旨意来得及时,处置办法也是无可厚非。历史上遇到诸侯国国人-暴-乱,基本都是采用此法。
北安侯接到旨意,心中略定,以为中都城愿意派人,自己将庸侯一行安顿好即可。
万万没想到事情又出波折。
在众人以为事情差不多能妥善解决时,庸国国人竟要自行灭国,坚持要投奔公子颢,将自己划归赵地属民。
留在城内的氏族代为执笔,投诚书写好之后就广为散播。生怕消息被压制,还特地组织队伍前往北都城,口口声声不愿做庸人,要做赵人,不答应他们就继续闹。
“反正日子过不下去,如要迎回昏君,吾等宁死!”
递送投诚书的是庸国氏族,祖辈曾跟随初代庸侯作战,历代子孙坚守组训,纵然无才也不和其他氏族同流合污。
庸侯和多数卿大夫被驱逐,这一家留在城内,还为国人执笔,称得上是一股清流。
庸国人坚持要归入赵地,实是无奈之举。他们既将国君逐走,就不可能再迎回去,否则家族不得保全。若要新立国君,也没有太好的人选。拨拉拨拉庸侯血脉,全都一个德行,想矮子里面拔高个都不可能。
换氏族登位,想都不要想。庸国能存续至今,最大的仰仗就是庸侯有王室血缘。换一家登位,不说不合规矩,人王第一个不会放过。
氏族和国人们一同商量,最终做出决定,既然选不出国君,干脆不选。
“吾等投奔公子颢!”
迎回国君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也不行。新选国君八成还不如上一个,他们耗费力气就是再找个人给自己添堵,吃饱了撑的?
既然如此,干脆不要国君,庸国也让它消失,他们集体奔公子颢去做赵人!
之所以选择赵颢而不是旁人,全因赵颢素有英名。身为北安侯嫡子,赵颢战功彪炳,在朝堂高居卿位,在各国都颇得人心,拥趸极多。
此外,赵颢和郅玄联姻,背后还站着西原侯,纵然不是国君,实力也是相当强横,非寻常可比。
投奔公子颢既是投靠北安国,也是同西原国建立联系。有两大诸侯国在,庸侯跑去中都城哭也是投鼠忌器。
庸国人一心投奔,只要赵颢接纳自己,还会送给对方一份大礼。
庸侯碌碌,庸人却是勤劳肯干,尤其擅长种粮,否则早被苛捐杂税压死。
只要赵颢愿意接纳他们,庸人愿意献上培育的新粮种,还会献上旱稻,亩产不亚于粟和麦。另外,他们手中还有一种菜,汁液带有甜味,十分稀有,也愿意献上。
种种条件列举,诚意十足,绝不是假意利用另有谋算。
庸国人神来一笔,打了北安侯一个措手不及。
事情背后象征无尽的麻烦,一旦点头,要面对的很可能就是人王。看到对方提出的条件,北安侯和卿大夫们又十分动心、粮食主动送上门却要瞻前顾后,只能看着流口水,滋味简直太难受。
朝中商议数日,实在拿不出解决办法,北安侯只能给赵颢送信,将他召回北都城。是不是要收下庸人,让儿子自己拿主意。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