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宣府的大军收到噩耗,怎么可能没有反应。
前线再度传来明军惨败的消息。表明情况危急,此时不容失误,真不是没打过仗的新手能率兵出征的时候。
立刻改变作战策略还来得及。
众位臣工恳请皇上班师回朝,但王振绝不同意。
户部尚书王佐与兵部尚书邝壄,两人被罚跪在草地上。一直跪到晚上,也没能见到朱祁镇让他回心转意。
这时,王振的党羽,钦天监正彭德清也站出来说话了。
他指出宣城的大风大雨是不吉天象,不能再让皇上继续往前去。前方大凶,恐怕会危及皇上的性命安危。
当王振的同党开始反对他,足见事态危急到了身处悬崖边缘的地步。
王振是怎么回答的?
《明史》记载,他说:「尔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
非常直白的字面意思。
——你知道个屁!绝不退兵,朱祁镇如果必遭一劫,那也是他的命。
王振此番言论,足以称得上大逆不道。
朱祁镇却没有惩处他分毫。
说他被王振胁迫?不,那就是他的本意。
朝野俱言王振专权,但要问谁给他的权力?
在那个时代,人们不敢直接骂王振背后的朱祁镇。
朱祁镇二十二岁了,不是两岁的小孩。
八岁继位,朝堂上多的是能臣。他有足够的机会与时间去学做君王。
他偏心的宦官并没有伪装成忠臣。
于谦被冤枉入狱案、张辅家的佃户被害案,王振与喜宁的作奸犯科的行为无人不知,并且是皇帝最终亲自下的判决命令。
朱祁镇知情却屡屡徇私偏袒,就是他给了宦官们权力。
王振在出征后的种种行为,直接反映出朱祁镇的决策方向。
这样做究竟是什么心理?
自信爆棚,认为亲征就能让敌军消失?
让众臣瞧一瞧皇帝多厉害,打脸这些不让他出征的大臣,让众人臣服吗?
或是骑虎难下,不打不甘心。既然出了京城,不管前方怎么困难都要打吗?
无论如何,大军继续前进。
八月初一,从京城出发半个月后,大军抵达了大同。
八月初二,有个本该死了的人出现了。
前几天,宋瑛与朱冕战死阳和口,那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躲在草丛中活了下来。
他与王振交好,匆忙前来汇报战况。说的都是大实话,绝对不能再往西北走了,真会死人的。
眼前无路想回头。
直到此刻,王振终于慌了,想要往回退。
从不论死活地往前冲,变为往回撤退,只是在短短一天之间。
朱祁镇做的军事决策就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御驾亲征如此,退兵撤退亦是如此。
撤退也好。
新的问题又来了,决定走哪一条路线非常重要。
郭登联络上曹鼐、张益,建议从走紫荆关撤退。
郭登,明代开国功臣郭英曾孙,也有说是孙子。
不同的史料对其辈分的记录有冲突,但对他的实战功绩记述很清晰。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