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7(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不仅是对外,对内也一样,朝局稳定性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

比如秦朝,它处于气温上升期,秦末更是进入稳定温暖期。

大秦赶走了匈奴,但还是二世而亡。是天公不作美吗?并不是。

秦亡有多方面的因素。

统一时间太短,多数人习惯于分裂的思维没有改变。

从秦国到秦朝的转变过程,国策调整不及时,再遇上了胡亥与赵高一踩油门,大秦轰然崩塌。

话到此处,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气候的影响力。

回到九选一选择题,特大干旱是发生在明朝末年。

朱由检在位期间,干旱时间长达七年,而受灾范围由南到北特别广,史称“崇祯大旱”。

极端气候不是始于崇祯年间。

如今回头看,气候变冷始于元朝中后期,史称明清小冰河时期。

长期寒冷潮不单单发生在中国,全球都进入小冰河时期。

十七世纪,凛冬已至,全球各地又都发生了什么呢?

下集,我们在《植物考古之让明朝见识小冰河时代的威力》中再一探究竟。

就这样,咕咕先吃饭去了。祝大家也吃得愉快。】

水镜前。

嬴政与朱元璋显然是没法好好吃饭了,都被扎心了。

尤其是朱元璋,那种想吐血的感觉又来了。

咋回事?自从看了水镜,这都成习惯性吐血了。总不能吐吐更健康吧?

作者有话说:

文中气候数据参考:《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葛全胜等,2011年出版。

1972年,竺可桢先生开历史气候研究之先河。

到了21世纪,葛全胜等人在整体上突破了竺可桢先生的温度曲线,在此书中列出了更多的数据,得出了分辨率更高且更为精确的结果。

①竺可桢在1972年根据历史文献推演的气候变化规律时,认为中国没有存在与欧洲对应的中世纪暖期。

九十年代以来,满志敏等人从文献证明10世纪-13世纪,中国存在暖期,与欧洲中世纪暖期对应。

后来,越来越多的古气候考古证明中国宋到元中期的暖期存在。它与欧洲中世纪暖期的区别在于温暖程度与起止时间不同。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

不论气候曲线带来何等冲击, 令人意识到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何其渺小,但都不会因此颓唐消沉。

即便有些天意已注定,但仍能拼尽全力去更改。

《易经》有云, 大道五十, 天衍四九, 人遁其一。

朱元璋不信无法摆脱历史的宿命。如果信命, 他还是一穷二白的和尚,不会创建大明。

如今获知大明处在小冰河期,更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去推进改革。

继续认真水镜, 一来评论区总能给人启发,二来也想知道上传书籍活动的奖励结果如何。

『评论:

△我的精神还正常:科技改变生活,这话真不是吹的。

桑葚好吃吗:不懂种田。听说化肥、灌溉、育种是三要素?

亡者荣X:农耕时代, 生产化肥就别多想了,那考验国家的工业化能力。

可也说不好, 老祖宗的智慧不容小觑, 说不定能把肥料玩出花来。水利建设很重要,再多多培育耐旱农作物, 在政局稳定的情况下, 勉勉强强渡过小冰河。

(回复67)

△上岸了:话说有谁解释一下气候脉动的成因吗?

度娘说至今成因不明。地球内部活动、火山爆发、太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