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1(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之后在回故乡的半路上,黄道婆得知,元世祖已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要征收棉布。

又知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而她的故乡可就在松江一带。】

【再之后,黄道婆回到故乡乌泥泾,竟还认得几条老路,幸喜隔壁三婶婶还在,不过人们都叫她“三阿婆”了。

三阿婆见黄道婆回来,免不了畅叙旧情。

然后这位三阿婆对黄道婆说道——“小姑啊!你想想,伲起早落夜用手剥棉籽也来不及,布怎会织得多呢!官府只晓得要布收税,勿管百姓死活。”

黄道婆听了,就同她这样长那样短的商量如何改进轧棉纺纱的事情。】

是了是了,织布又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众多女子不禁心有同感的点头,她们早落夜用手剥棉籽,也不一定赶得上官府征收棉布的数量。

可这其中的辛苦,又谁人在意?

但……却是没人想到要改进轧棉纺纱的技术,可这位黄道婆……

【所幸三阿婆的老男人是个木匠,黄道婆就请他来相帮。

这一商量,就决定先改进轧棉籽的办法。

崖州轧棉籽是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的,黄道婆画出图样,老木匠就按图加工起来。】

说到这里,天幕之上给出了相关的改进图画。

而且旁边竟是还有单分出来的部件介绍!

“快!赶快记下来,画下来!”

秦王宫。

嬴政也是叫宫人如此详细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不禁又在心中感慨道,从天幕出现到现在,虽然所得东西并不算少,可是他秦朝实在是靠前,这改进的纺织技术可是在那宋末元初就出现了,也不知这中间还出现多少其他新鲜事物,亦或是改进的技术和物件等?

都想要,什么都想要。

可还是那个问题,他们并不能左右天幕,只能被动等待天幕给予和展现……

确实想起来,就叫人无奈又可惜。

嬴政不由得摇了摇头,又是叹息一声,只能再继续往下听——

【三天以后,黄道婆来寻老木匠,见一部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

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竟是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

之后黄道婆又动脑筋,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

她又大胆设想,把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

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绽加到五锭。

最终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结果织出了“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和“乌泥泾被”,这很快就传遍了松江一带。】

【于是人们便到处唱起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两人手摇的木制轧棉车,在后来又改进为了一人手摇车,更是省时省力,效率加倍。】

【但总之,也是在黄道婆改进的织布技术上,再加以改进提升,始终是得益于黄道婆的试验与更改。】

【所以黄道婆去世之后,当地百姓感恩泣泪,于是为其建祠祭祀。

而有识之士还为她树碑立传,尊奉她为“织女星”,或是“先棉神”。】

“真好啊,也是位很值得钦佩的女子。”

从原先那样的出身和艰难处境,再到后来的被人建祠祭祀,树碑立传等等,真可谓是一代传奇了吧。

这是位奇女子啊。

原来出身如何也并不能决定一切,原来在那样多有束缚的时代下,也真的有女子能够发光发彩。

但也有人不禁嗤之以鼻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