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惊讶:“为了、为了照顾?”
吕不韦叹气道:“是啊。朱襄说荀子是他老师,但我看啊,荀子更像是朱襄的大父。”
韩非纠结地扯了一下头发:“咸阳、学宫,秦王要学稷下学宫?”
吕不韦道:“不,秦王怎么会学别人?咸阳学宫就是咸阳学宫,不是稷下学宫。咸阳学宫是甄选为秦王效力的人才的地方,不是让别人不受约束地讲学的地方。你去了就知道了。”
韩非道:“秦王、霸道。”
吕不韦尊敬道:“当然,那可是秦王。”
韩非问道:“是谁、谁提议,建、建咸阳学宫?”
吕不韦道:“是上卿蔺贽,蔺相如的儿子,朱襄公的友人。朱襄公的友人个个都是贤才啊。”
吕不韦说着说着,有点酸了。他也想成为朱襄公的友人。
好处暂且不提,成了朱襄公的友人,就会被天下所有人认可为贤才了。
第61章 棉花地花蕾
韩非去拜见朱襄的时候,朱襄正蹲在棉花田旁,指导农人整枝。
现在棉花已经结出了花蕾,能看出果枝和叶枝。
朱襄教导农人如何分辨果枝和叶枝,剪掉叶枝,只保留主茎下部的叶枝,留下的叶枝在三个以内,好腾出棉花果枝生长的空间,避免叶枝抢夺果枝的养分,节省地力。
摘掉叶枝,农人尚能理解,但朱襄说果枝也要适当摘除,还要摘取剩余果枝上的果子时,农人面露犹豫。
朱襄笑着解释:“棉花和果树一样,不是结果越多越好。摘掉烂掉的果子,才能保证其他健康成长的果子的营养。如果不摘掉不健康的果子,所有果子都会因为营养不良长不好,那收成就不好了。”
农人点头,露出了理解的神色。
见农人理解后,朱襄继续教导他们如何打顶心,抹赘芽,去空枝。
朱襄说得很慢,每一句话都会重复很多遍。他总能从农人麻木沧桑的脸上观察出农人是否听懂了他的话,然后耐心十足地教导他们,直到他们全部听懂为止。
如果是在现代,他会分发小册子,照着小册子指导农人。
在现代社会,就算是农人也基本识字,只是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比较差,需要农业指导技术员解释很多次。朱襄本以为教导这样的农人已经足够吃力。等回到了战国时代,朱襄才明白,现代的农人大概都能在这个时代当官了。
识字在这个时代,是多么稀缺的技能啊。
还好朱襄在赵国生活的几年,已经磨砺出教导不识字的农人的本事,现在教导六国中最听话的秦国平民,比当初在赵国轻松许多。
不过即使只要他下令,秦国平民无论心中有多少疑惑都会照做,朱襄仍旧不厌其烦地试图让农人真正明白这些做法背后的道理。
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他现在教导的事才会成为农人自己的能力,才能让农人离开这个庄子后,将他教授的技能传播到其他地方。
若只是他视野里的农田增收,对这个国家的意义并不大。只有他看不见的地方也用上了他教导的事,他才不枉穿越一场。
秦王闲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控制不住权力欲,又回宫兢兢业业地干活。
太子柱开心得泪流满面,立刻抛弃了家中的美人住进了朱襄的庄子上,每日含饴弄孙好不快活,整个人脸色红润了不少。
现在太子柱就牵着嬴小政的手站在树荫下。朱襄耐心地教导农人,他和嬴小政耐心地看着朱襄教导农人。
“政儿,你的舅父是不是和书里写的圣贤一模一样?”太子柱道。
嬴小政老气横秋道:“舅父对贵族、对平民都一视同仁,确实和圣贤一模一样,所以很容易遭人记恨。”
太子柱点头:“他的一视同仁,对很多人来说是侮辱。”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