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百态,不变的是饱受欺压和束缚的痛苦,和迷茫中被光束照亮的期盼。
“他爹,女儿养好了,一样出息。”
“那是姜柔吧?她竟然能说得一群男人服气低头?”
“阿妹,你看那边。那个姐姐原来也和我们一样在家喂猪洗碗捡柴,现在不仅穿新衣服,没人骂她赔钱货,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字,慕巧思,真好听。”
……
在这场足足有六个都府受益的游学中,六个都府获得了足够的良种,全新的耕作技巧和方式,还有根据不同土壤、气候等量身定制的肥料……
顾璋的名气,如无处不在的太阳光,洒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种在了无数农人的心上。
天工学校的名气,也节节攀升,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并非完全因为农耕,毕竟农耕周期长,短时间内只能看到有改变,而且名气大多落在顾璋头上。
如日中天的名气,盖因无处不在、层出不穷的“小发明”“小改变”
比如在码头,用原本就有的木棍、绳索和运输车,随手一改装,就轻松多了!!!
又比如前些日子,在某地农家借宿的时候,发现他们烧的黑煤块一坨坨的,不仅不暖和,有些质量不好杂质多的,还要警觉着不能让它半夜熄灭。
学子们也不知脑子怎么想的,随手借了树枝,往煤球中间捅了几下,这个困扰当地农家好些年的问题,竟然就解决了!
要知道这煤球,往年可是半夜熄灭,冻死过人的!
明盛帝看着顾璋呈上来的奏折,还有一份天工学子的“报告”,按照上面说的做了几块满是深长孔的蜂窝煤,亲身体验和对比这两种的好处。
试过之后,他有些喜悦,又忍不住好奇:“天下这么多人烧煤炭,怎么瑶光教出来的学生,能想出来这么改一下?又方便,不易灭,烧起来还火力更旺,更暖和。”
苏公公想了想:“想来还是顾大人教导有方,学子也是聪慧的,所以在农家遇到这个煤球,这才能想到改成蜂窝状。”
明盛帝也翻看学子写的报告,上面写着题目、目的、原理等等,他这一年已经看过不少报告了,习惯了这样的格式,觉得还挺简洁明了的。
他去看原理那一栏,上面写着,燃烧需要氧气,从中间插孔增大了燃烧体和氧气接触的面积……
明盛帝揉揉眉心:“氧气又是什么气?瑶光他可还真是什么都琢磨,连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琢磨出好几种说法。”
苏公公笑道:“您那次召见燕老,他不也说了吗?顾大人自小聪明,能洞悉世界万物运行的真理,八岁那年就跟他聊,天上怎么下雨,水又怎么回到天上。”
“以顾大人那出其不意的性子,琢磨什么都不奇怪,要是哪天听说他去研究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给它们编个牛郎织女的故事,怕是大伙都不奇怪。”苏公公语气夸张,给主子逗乐。
明盛帝忍俊不禁:“确实,这一听就是瑶光能做出来的事。”
明盛帝看着手上的奏折和报告,感慨道:“天工学校的学子,个个都是着眼于民生的栋梁之才啊。”
要是他们是官员,这都是能让人往上升一升的政绩。
类似的小发明、小灵感数不胜数,一开始还偶尔有顾璋的“提点”“出题”,等到后来,学子们慢慢就形成了习惯。
用眼睛看民生,关注身边细节,少一些理所当然和视而不见的麻木钝感,积极用脑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习惯,随着跟在顾璋身边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养成得越来越自如,慢慢竟像是变成了深入骨血的、顺手为之的小事。
小事一件件积累下来,天工学子在许多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举人、进士,官员还高。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