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昔:“两个就行。只剩下就三个瓜,你自己挑。”
阿兴乐乐呵呵牵着马,有甜瓜吃了。
“谢谢戚老板!”
戚昔的酒现在在整个斜沙城都出名,他家有贵的有便宜的,但味道对比其他家,都不错。寻常人家有要打酒的便经常去他家。
所以这酒肆虽然换了掌柜,但李老头几十年积攒起来的老顾客依然光顾着酒肆。
瓜农也一样。
要种出好瓜不易,起早贪黑收拾瓜地一身疲惫。晚上喝点小酒能睡个好觉,身上也轻松些。农忙时节他也多在戚昔的酒肆打酒。
所以不止城里人,村子里能喝点酒的多数也认得戚昔。
知道戚昔只是面冷,不然瓜农还不敢壮着胆子提这个事儿。
瓜被选了一个走,瓜农也挑了两个大甜瓜过来。
双方欢喜,阿兴回去都哼起了小曲儿。
*
东边土地最多的大村叫周平村,又叫周瓜村。
村里种瓜多,且周为大姓,所以叫着叫着有了这个别名儿。
周定顺黝黑的脸上挂着笑,散集后他又赶着驴子拉着没卖完的瓜去各个巷子、村子又吆喝了一阵,终于在黄昏时刻回到了村子。
余霞成绮,红橘色的晚霞在天边交相辉映。大片大片如油画渲染的霞光之下,片片瓜地里同色的甜瓜匍匐在藤下,犹如黄金疙瘩。
此时毛驴拉着的木板车里只剩十几个小甜瓜。甜瓜藏在干草里,中间还围了一个青皮西瓜。
周定顺赶着小毛驴一直沿着瓜田中间的泥土路往村子里去。
周平村祖上就开始种瓜。北地粮食不丰产,周家先辈靠着不断耕耘,种瓜也能养活一家老小。
到如今,周平村的瓜越来越好,甚至还能卖到府城去。所以周平村是斜沙城几十个村子里有名的富村。
村里不说家家户户盖了瓦房,但也有一半。
村里人日子能过,也生得多。十个八个有,五个六个的更多。
这样一代又一代,周平村人丁兴旺。即使参军战死的不少,如今村中仍有好些青壮年。
村里的姑娘、小子也是其他各个村子人眼里的香饽饽。到了年纪,姑娘、小子家的门槛都快被媒婆的门槛踏破。
周定顺的家是三间青砖大瓦房外加祖宅没有拆的两间土屋。
他家八十岁的爹娘尚在,兄弟六口也没分家。底下儿女一家三个乃至五个。是真真正正的几十口大家子。
一家子经营着几十亩的瓜地,日子比其他人好过些。
毛驴哼哧哼哧穿过村中土路,见着周定顺的人都要问一句:“周老六,今日瓜可好卖?”
周定顺答:“好卖好卖,明儿再去。”
到了自家房子,那土房子上头的烟囱里已经飘起了炊烟。
毛驴叫着,也将家里的姑娘小子们叫了出来。
“爹!”
“小叔回来了!”
“小叔小叔!可有瓜吃!”
周家的孩子有大有小,大的已经成家,不是在家跟着侍弄瓜田就是去外面卖瓜。
小的就由家中半大小子和姑娘带着。
叫他小叔叫得最积极的就是他大哥家最小的女儿芳姑。如今也十五了。
瓜有时候卖不完,剩下的要不个头小,要么品相不好。这时候大家长周老爷子才会让小辈吃这些瓜。
至于地里的,那就确实像对待金疙瘩一样动都不敢动。那边还专门搭了茅屋,每日去人守着。
“小叔!西瓜!”芳姑不等小毛驴站定,立马凑上去撩开干草。见到那整一个的西瓜顿时惊得张大了嘴。
周定顺笑:“你也知道这是西瓜。”
“爹!爹吃!”周定顺的小儿子穿着个开裆裤,手举着比他手大点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