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66(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可是若不这样,激战之后,长安必定残破,就是日后还于旧都,也必定元气大伤。

举棋不定间,忽然,刘钦想起一个人来。就是这个无名之辈,在这一刻,改变了雍夏两国这一段历史的方向——

那是曾经被他抱在怀里喂下汤药、又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面,从同伴手中救下他性命的一个他至今不知道名字的葛逻禄士兵。

数日之后,圣旨发回,同意狄志所请。现在已经包围住狄庆的秦良弼立刻停止进攻,而狄志的诏书也发去贺鲁齐军中和长安城里。

第331章

刘钦与狄志定此“城下之盟”,不管他二人作何想,于两国百姓和士兵而言,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但也是好事多磨,狄志的诏书送回长安,一度还有反复。

辛应乾并没随狄志一起亲征,而是留在长安代为视事,接到那一份诏书,险些惊掉了眼镜,忽然想到那句“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心中实难接受。

他是汉人出身,按说两国定下如此盟约,长安不必再遭兵祸,他应当是喜闻乐见的。

可他早些年在雍国为官,始终受人欺压,不受重用,等长官兵败后被俘,在夏国先摄政王手下,他才从此飞黄腾达,有了如今的权势和荣华富贵。

他在雍国是小材,到了夏国却是大材,真可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有了这个念头,再看曾经的母国,便没有什么感情,就是真有,当真说来,那也是隐隐的恨意。

这会儿雍国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入主长安,岂不是做梦?

况且当初雍国不战而献此城,是因为刘崇是个软蛋,太过懦弱,不然以长安的规模、城防,绝不是三两个月能攻得下的。

以辛应乾看来,凭借着乌古乃和贺鲁齐两部兵马,就算关东完全易手,也足可以在关中据险自守。

雍人心怀忌惮,怕他们在城中肆意报复,未必拿得定主意撕破脸大举围城。拿捏住他们这个心思,同雍人在战场内外周旋下来,起码两年之内,尚有可为之处!

因此收到狄志的这封旨意,他并未声张,而是只出示给了自己的几个心腹和镇守城内的葛逻禄老将。

他的心腹只唯他的命令是从,那些葛逻禄的老人,深知得天下之艰,自然更不肯依狄志的这狗屁圣旨,当下便发了抵死不献城的毒誓,几乎将两国国君所订之盟变成废纸一张。

但也只是几乎。他的心腹是他的心腹,可也是徐熙拿金银拴住脖子的狗,他的这个打算不多时就放在了刘钦案上,没出几天,两国休战、狄志下旨要长安开城投降的消息就在城里不胫而走。

城中百姓,汉人比葛逻禄人多了百倍,就是朝中官员,也是汉人居多。凭什么本来已经休战,还要他们平白赔上性命?抵死不降,是为谁而战?辛应乾拗不过嘈嘈众口,只得当朝商讨起开城事宜。

终于,雍国乾亨四年,夏国献长安而降。

贺鲁齐向东退走,准备从陆宁远营中接回狄志。吴宗义率部第一个赶到长安城下,接管了一应城防。

二十天后,陆宁远率部赶到,坐在马上,再一次仰望着这熟悉的巍巍城墙。

从他上一世离开这里,奔赴大同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