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罢,这不重要了。
朱元璋大人有大量,不再计较此类细枝末节。好奇地盯着镜面,中文打字机是啥玩意?
作者有话说:
晚上九点左右,二更~
——
《昌黎县志》,《人物志下·方技传》记载:马蓬瀛在洪武二十五年就被老朱钦点作了女官负责历法工作。后来朱棣登基,再次招人入京。
“东光贡生刘公直历官礼部主事、户部郎中,元季兵火宦游过昌黎,娶妻之蓬瀛,幼聪慧,随父读书,精通历数天文。洪武壬申差内臣陈二仔捧宝二百锭,四表里,召授尚宫司宫,正授冠佩,县岁给米六十石。戊寅差内臣穆和,赐一女使送还宁家。永乐即位,召二次屡赐宝楮表里,官其子政为本县儒学训导终其身体”。
第68章 第六十八章
◎二更◎
水镜:【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术, 汉字的书写材料从以竹简为主,变成以纸张为主。纸的原料便宜易得,其成品便于携带, 这极大扩大了文献典籍的传播。无疑会促进更多人读书识字。
时间步入隋唐年间, 佛教已然传入中国, 信徒越来越多。信众认为通过阅览或誊抄佛教典籍可以积攒功德。
在佛教传播过程中, 必然会遇上一个问题。日益增加的佛教徒想要读佛经,这样大量需求的经书从何而来?通过手抄,速度缓慢, 而且临摹出书页里的佛像需要专业的绘画技术。
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中应运而生。
如今,我们能轻易说出雕版印刷的弊端。
最大的缺点是错字难以更正,需要整块雕刻, 错一个字很难更正。
古人不傻,时至宋朝,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以泥烧制成一个又一个字。需要印制某篇文章时, 逐一对照选字放入木框中。以特殊药剂将框内的所有的活字泥章凝固成板,涂以油墨, 盖上纸, 压一压就能成功印制出一页文章。
活字印刷的优点显而易见, 它非常灵活。
出了错字就重新制作对应的那一枚, 遇上生僻字也能现造一枚。取材也灵活,不限于泥塑, 也能用木头、铜、铅等, 各有优缺点。
问题来了。
北宋发明活字印刷, 但直至清朝它在印刷界的地位始终没超过雕版印刷。
这是为什么呢?】
水镜前, 朱元璋脱口而出一个答案, 很简单——没必要。
理论上, 活字印刷术是比雕版印刷术在技术层面上更加进步了,但进步的技术不一定是被需要的技术。
以传统经史子集举例,那些经典著作是文人入仕必读。
大多书肆会预备一些存货。这些典籍的内容不需要更改,制作出一套雕版就能不断地刊印。
再以佛经为例,经文内容早就固定下来,而购买佛经的人群越有钱越追求精美。
论精美,活字印刷远不如雕版。
雕版在纸上成稿。若请书法高手写出初稿,能将铁画银钩的字迹在一块雕版上完整刻印出来。竖排的一列列字,一撇一捺或有相交,字与字之间的起落转折颇具美感。
从典籍到佛经,想要购买他们的人群,基本不会把书读过就扔。
哪怕不时时翻阅,收藏起来也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