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4(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姜凌坐在临时安排的办公室里,面前铺满了五个人的档案、访谈记录、家庭背景调查表。

应璇玑教授走进来,递给她一杯温水:“怎么样,姜凌?你看到什么了?”

姜凌抬起头,眼中闪动着复杂的情绪:“差异太大了。但又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把他们连接起来。是缺失,是渴望,是找不到出口的压力。”

应璇玑看着访谈记录和五个少年迥异的背景,对姜凌说:“应用风险因子叠加理论,构建一个犯罪关联模型吧。”

“好!”姜凌开始分析。

陈栋与周晓阳的个性被父母的过分严苛压制,无比渴望自由与释放;

王强和赵小鹏因为生存的压力早早辍学,缺少引导与监管,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而李伟,则是因为渴望被群体认同而被迫参与。

他们就像五块形状各异、伤痕累累的碎片,因为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街坊而相互认识,在录像厅的声光、酒精的麻痹、群体的狂热……的催化之下联结在一起,酿成了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姜凌先按照犯罪严重性,将这五个人进行评分。

陈栋直接重伤他人,5分。

王强具备反社会人格,又是案件的主要执行人,5分。

周晓阳参与破坏与围殴,4分。

赵小鹏盲目跟从,有攻击行为但未造成重伤,3分;

李伟参与破坏但没有直接伤人,2分。

接下来,姜凌提取出这五个人的家庭破碎程度、早期问题行为、学业挫折与压力、群众角色等因素,与犯罪严重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很快姜凌便有了结果。

——家庭问题越严重,犯罪严重性越高。

——逃学、打架、偷窃等早期问题行为越明显,犯罪严重性越高。

——学业压力或挫折感是重要诱因。

——群体角色是重要诱因。

姜凌快速在纸上写写画画。

看着这些虽然粗糙却指向性明确的图表,姜凌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冰冷的数字和线条背后,是五个活生生的少年和他们背后千疮百孔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姜凌看向应璇玑:“这不是简单的学坏或者一时冲动。他们每个人走到这一步,背后都有一条清晰的、充满伤痕的轨迹。家庭的问题、学校的忽视、社会引导与监管的缺失……这些风险因子像滚雪球一样叠加在一起,然后在群体氛围的诱因之下,催生出了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

应璇玑欣慰地点头: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