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0(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姜凌道:“第三,要加强对家庭的督促与支持。希望孩子们回来之后,派出所和社区干部能够定期走访其家庭,督促监护人履行责任,同时给予可能的帮助,比如申请低保、临时救助、技能培训等。”

王所长想了想,点头道:“行,这个我回头和社区那边通个气,制定个章程出来。以后遇到这样的孩子,都这么处理。”

姜凌也是从派出所出来的,当然知道派出所工作的繁琐与细致,她看向王所长,温声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还要劳烦你们,多多正面引导,鼓励社区青年之家、活动中心等场所向他们开放,组织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鼓励他们参与,感受集体的接纳和温暖,隔离不良朋友圈。但同时,也要恩威并济,对苗头性问题及时警示训诫,划清法律红线,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只要遵纪守法,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

“我知道,这需要投入精力,需要耐心,你们会很辛苦。”姜凌态度很诚恳,“但比起他们再次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后续投入的警力,这点预防性的投入是值得的。”

王所长和几位老民警翻看着姜凌带来的家访记录和这份回归帮扶报告,听着她具体的设想,脸上的表情从开始的例行公事,渐渐变得认真和凝重。他们太清楚这些“问题少年”的破坏力和管理的无奈了。

姜凌的方案,虽然增加了派出所的工作量,但也提供了一条更积极、更治本的路子。

沉思良久之后,王所长开了口:“应教授,姜凌同志,你们说的有道理。以前我们管,主要是盯着别让他们再犯事,比较被动。你们这个思路,是主动去拉他们一把。报告很详实,想法也实在。这样,我们先在咱们所试点,跟社区老张他们商量着办。具体怎么做,还需要细化,但这个方向,我支持!”

最后一站,是清源市第三中学。

犯案的五名少年,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在这里读书。

校长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微妙。校长和几位德育主任显然已经知道了本校学生涉案,脸上带着尴尬和压力。

应璇玑教授没有客套,直接点明来意:“校长,各位老师,我们此行并非追责,而是希望和学校一起,从这起案件中反思,如何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学生,避免悲剧重演。”

姜凌将陈栋等人的《个体犯罪风险评估报告》复印件放在校长面前,尤其指出了报告中与学校教育环境相关的关键点。

——周晓阳面临过度学业压力、在精英评价体系下的自我认同缺失。

——陈栋在校表现平平,但内心压抑未被察觉。

——李伟内向自卑、缺乏关注和引导、易受群体影响。

——王强、赵小鹏初中辍学,学校并未关注。

“校长,周晓阳是年级前十,陈栋在校表现平平,李伟默默无闻。在传统的评价体系里,他们可能都不是问题学生的代表。但报告显示,他们内心的压力、情感的缺失、认同的渴望,都成为了将他们推向犯罪边缘的力量。”

“王强父母双亡、赵小鹏父亲失业,家庭经济状况堪忧,因为交不起书本费而辍学,这一点,学校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们都是初中生,还在义务教育范围之内,学校应该认真家访、了解学生辍学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